黑白切
得獎獎項
家鄉菜短文組-佳作
名  稱
黑白切
作  者
鄒敦怜
形  式
短文
原料類別
豬心
簡  介
一走進攤子,我就大聲嚷著:「我要米粉湯,再加一盤黑白切。」充滿活力的聲音回應著:「你回來了?只剩下豬心了唷!」這個市場裡的小攤子,只賣米粉湯和黑白切,清晨跟著市場開張,中午過後東西都賣得差不多了。 我坐在熟悉的角落,看著姨婆熟練的動作:她從透明的冷藏櫃裡拿出一小塊豬心,先對切,再切片,之後放進麵切裡,並在米粉湯的大鍋子裡川燙。幾分鐘後迅速盛盤,淋上特調的蒜蓉醬,薑絲、蔥花……就是讓我垂涎三尺的美食。 為什麼這裡的黑白切特別好吃? 「沒有祕訣,材料新鮮最重要。」姨婆說買回的內臟要花很多時間清洗、把血水放乾淨,之後大鍋裡加上水、薑、蔥、黑胡椒等,小火煮開後繼續滾,等完全熟了就關火放涼。煮熟的各種內臟,在客人點餐時才拿出來切盤川燙端上桌。當然,那花好幾個小時熬煮大骨湯的米粉高湯以及自製的蒜蓉醬,也是讓美食加分的法寶。 大家都說姨婆子女孝順身體又健康,是個有福氣的人。其實當她剛開始擺攤時,是個帶著兩個小孩的寡婦,幸好開朗的個性和堅韌的毅力,讓她靠著黑白切撐起自己的彩色人生。姨婆年紀大了,幾年前阿姨就開始在攤子幫忙。我歡喜美味繼續飄香,這是遠居他鄉的我,永遠念不忘的「家鄉菜」。
瀏覽人次
6
相關豬肉QA大補帖

早期臺灣社會並不富裕,豬肉是富裕人家才能享用的美食,平民百姓往往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,因此店家「黑白切(隨意切)」的豬內臟就成為大夥解饞的食物。

隨著戰後工商業發展,上班族對外食的需求也日漸增多,也進入臺灣小吃遍地開花的年代。來買黑白切的客人通常沒有明確想吃的菜色,再加上每日店家提供的品項皆不盡相同,客人便請店家依照人數或預算隨意切點小菜,這樣較隨性的點餐方式就以臺語「黑白切」為名,成為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料理。

最常見的是橫膈膜(肝連)、帶有食糜的小腸(粉腸)、動脈(脆管)、輸卵管與子宮(生腸)等;但如牙齦(天梯)、肺、腎臟(腰子)、髓等就不那麼常見。

從豬舌、食道、胃、小腸到大腸,豬的內臟我們幾乎無一不吃,但相較於肉品,內臟的處理相對麻煩,所以並不是每一種器官都能經常在黑白切中見到。如肺與腎皆是過濾的器官,在清理上的難度也較高。因為豬肺是代換氧氣過濾空氣的地方,所以肺泡上常常蓄積粉塵,需要大量的水與澱粉吸附雜質才能清潔。另外腎則是排毒的器官因此腥味較重,料理時常需用大量的薑與酒去調味,較不適合黑白切以原味沾醬為主的食用方式。

網路有謠傳說粉肝是豬的脂肪肝,但事實並非如此!黑白切中常見的粉肝之所以吃起來口感粉嫩,是因為烹煮過程有控制好火候及時間,所以能夠保持豬肝的嫩度。

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FIRDI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新竹市食品路331號 地圖
連絡電話: 03-522-3191 分機 223/791/3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