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物的肌肉經過僵直以及解僵的過程後,才成為我們入口的肉品。
豬隻在屠宰後,肌肉因缺乏血液提供氧氣、養分,會進行無氧呼吸而進入僵直狀態,大約24小時後,肌肉組織中的肌原纖維與結締組織會被肌肉中的蛋白分解酵素降解,此時肌肉會變得軟嫩並產生風味物質,這個過程為解僵,使原本緊縮的肌肉軟化成為我們所購買的肉品。
一般來說,肌肉纖維較粗,咀嚼感較強;肌肉纖維較細,肉吃起來較嫩。
肌肉纖維粗細會受到動物的種類、品種及養殖時間等因素所影響,如養雞所需的養殖時間較豬、牛短,因此雞的肌肉纖維較豬、牛來得細,通常吃起來較嫩。此外,不同部位肉的口感也並不相同,若為較少運動的部位,則結締組織(俗稱的筋)較少,吃起來也較為軟嫩。
乾炸,一般將肉排醃漬後取出瀝乾,均勻地舖上乾粉(如地瓜粉、麵包粉等)靜置約1分鐘後油炸。濕炸,一般將醃漬好的肉排裹上粉漿(如以麵粉、太白粉、麵包粉等不同比例配料加水攪拌均勻)後油炸。
肉品熟成可分為「乾式熟成」與「濕式熟成」,前者熟成時間較長,藉由水份蒸發及微生物作用,達到風味濃縮的效果;後者熟成時間較短,藉由肉中的酵素作用來軟化肉質並增加鮮味。
常聽見的金華火腿、風乾生火腿、風乾臘腸便是乾式熟成豬肉的代表,熟成時間可達數年,藉由水份慢慢蒸發、微生物輔助達到風味濃縮;近年臺灣發展濕式熟成技術,將新鮮豬肉真空包裝並以低溫進行儲藏約2至5天不等,可抑制細菌生長,同時讓肌肉中的酵素作用,使肉質軟化、變嫩,味道也變得鮮甜,常見如熟成里肌豬排、熟成無骨肩小排、熟成日式炸豬排等。但熟成過程需注意是否受微生物汙染,若家庭自製則較難管控好品質。
國產肉品多在肉品加工廠進行熟成,進口肉品則多在運輸過程中進行熟成。
將新鮮肉品真空包裝並以低溫進行儲藏,在抑制細菌生長的同時,也讓肌肉中的酵素慢慢地進行分解將肉軟化,這就是一般常聽到的濕式熟成。進口肉品多利用運送的時間進行熟成,而臺灣因物流運輸路程較短,熟成多在肉品加工廠進行。熟成豬肉除作為生鮮肉品販售外,亦會加工製成日式豬排等產品。
日式豬排會經過熟成(而非醃漬)的步驟,以軟化肉質並增添豬排的鮮味;而臺式排骨會經過按摩的步驟,來使肉的醃料容易入味。
日式豬排餐廳業者普遍將豬排厚切並濕式熟成5天,熟成過程中透過豬肉本身的酵素創造天然的鮮味,部分日式豬排店會建議客人先吃原味再加醬,因為如此更能吃出豬肉的原味。另一方面,食品業者使用「真空滾打機」等方式來為排骨按摩,使排骨容易入味,並且超下飯。
牙口不佳者建議選擇筋腱較少的豬肉部位,像是腰內肉、梅花肉及五花肉的肉質較為軟嫩。
由於肉類的筋腱加熱後會收縮變硬,容易造成長輩咀嚼上的困擾,因此可以選擇腰內肉、梅花肉及五花肉等筋腱較少及肉質較軟的部位。此外,可搭配軟化肉類的技巧,如烹煮前先切斷肉與脂肪之間的筋及肉原有較粗的纖維,並使用逆紋切肉的方式,將肌肉纖維切短,更容易咀嚼。並可使用醋、鹽水、鹽麴、味噌、小蘇打或酵素等醃漬,也有助於軟化肉質。最後在烹煮時可用小火慢燉,如此一來即使牙口不好也能好好享用豬肉菜餚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