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關豬肉QA大補帖
早期臺灣社會並不富裕,豬肉是富裕人家才能享用的美食,平民百姓往往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,因此店家「黑白切(隨意切)」的豬內臟就成為大夥解饞的食物。
隨著戰後工商業發展,上班族對外食的需求也日漸增多,也進入臺灣小吃遍地開花的年代。來買黑白切的客人通常沒有明確想吃的菜色,再加上每日店家提供的品項皆不盡相同,客人便請店家依照人數或預算隨意切點小菜,這樣較隨性的點餐方式就以臺語「黑白切」為名,成為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料理。
最常見的是橫膈膜(肝連)、帶有食糜的小腸(粉腸)、動脈(脆管)、輸卵管與子宮(生腸)等;但如牙齦(天梯)、肺、腎臟(腰子)、髓等就不那麼常見。
從豬舌、食道、胃、小腸到大腸,豬的內臟我們幾乎無一不吃,但相較於肉品,內臟的處理相對麻煩,所以並不是每一種器官都能經常在黑白切中見到。如肺與腎皆是過濾的器官,在清理上的難度也較高。因為豬肺是代換氧氣過濾空氣的地方,所以肺泡上常常蓄積粉塵,需要大量的水與澱粉吸附雜質才能清潔。另外腎則是排毒的器官因此腥味較重,料理時常需用大量的薑與酒去調味,較不適合黑白切以原味沾醬為主的食用方式。
網路有謠傳說粉肝是豬的脂肪肝,但事實並非如此!黑白切中常見的粉肝之所以吃起來口感粉嫩,是因為烹煮過程有控制好火候及時間,所以能夠保持豬肝的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