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養豬產業的現代化發展,飼育、屠宰、分切與販售方式皆不同以往,因此在傳統市場與超市賣場可見的豬肉溫層、型態及部位也有所差異。
在傳統市場的攤販所供應的豬肉為溫體肉。攤商通常直接向屠宰場購買經屠宰的豬屠體,再經庖丁解「豬」的方式進行肢解,依消費者需求供應客製化帶骨、帶皮、絞碎等產品型態,所以可能出現豬頭、豬油、豬皮等較少見的產品部位。
一般超市、賣場的肉品由分切廠以標準機械化的作業方式進行精確分切,並全程冷鏈供應到店,提供冷藏或冷凍肉品。部分賣場為前店後廠的經營型式,前端販售商品、後端為製造工廠,可將運送至賣場的大分切部位肉,在店進行小分切及包裝,甚至提供代客料理服務。另外,若至肉品專賣店購買冷藏、冷凍肉品,則有客製化分切服務,可依消費者需求供應部位肉。
豬隻經合格屠宰場屠宰後,馬上送進預冷室,再經過15℃以下分切室進行大、小分切,將豬肉分切成方便運用的大小,包裝後迅速送入冷藏庫或以冷藏車運送至賣場,全程儲藏、物流運輸和販售溫度皆維持在7℃以下,達到保持豬肉品質與衛生安全的效果。
考量肉品衛生及新鮮度,愈來愈多傳統市場攤商轉型使用溫控櫃,將溫體肉保存在10至20℃的環境下儲售,以減緩肉品腐敗、延緩異味產生,尤其在超過30℃的炎熱天氣下更能維護肉品的鮮度。
若擔心溫控櫃中的肉品是解凍肉,可觀察是否出現解凍液,或是因不當冷凍產生凍燒現象而導致肉色偏褐色或灰白色。
市售冷凍肉相較自行冷凍的肉,肉品品質較佳、肉質較有彈性。
因為市售冷凍肉經過零下40℃的商用冷凍庫急速凍結,使肉品能快速通過最大冰晶生成帶(0℃至零下5℃),減緩細胞被巨大冰晶破壞而導致肉質變得鬆散、失水多的現象,再經全程零下18℃冷鏈運輸,儲售於賣場冷凍櫃(零下18℃),因此相較消費者買溫體肉或冷藏肉回家冰在冰箱冷凍中緩慢結凍,肉質品質較佳、更能保持彈性。
低溫儲藏的冷藏(凍)豬肉是購買時的首選,因為豬隻屠宰後全程儲運販售都維持在7℃以下,以維護肉品品質。
若習慣到傳統市場購買溫體肉,則建議優先選擇使用溫控櫃的攤商,並挑選環境衛生較佳者。此外,掌握「愈早買,愈新鮮」的原則,買回家後盡速保存於冰箱,避免微生物滋長。
先確認包裝上的有效期限,再觀察肉品外觀,建議選擇顏色鮮紅且血水滲出較少的肉品。
肉品接觸空氣後肌肉組織中所含的鐵會氧化,肉色便由鮮紅色轉為(深)褐色,表示可能經久放且較不新鮮。另外,肉品本身的重量會使肌肉細胞內的水分被擠出,而出現滲出液(血水),放置愈久的肉品會有愈多滲出液。部分市售肉品會在肉下方放吸水墊片,若吸水墊片吸飽血水則也可能較不新鮮或肉的保水力較差。
家用冰箱約零下12至19℃的冷凍溫度,能使大部分的微生物停止活動,但仍有部分耐低溫的微生物在冷凍的環境下也能持續生長,因此即使肉品冰在冷凍庫仍可能會腐敗,且不當的保存也會造成肉品品質下降。
存放期間若冰箱不斷開關,冷凍庫溫度忽高忽低容易加速肉品變質,建議存放前讓肉品的外包裝沾附些許水分,水分凍結後成為肉品的保冰層,可避免反覆開關冰箱導致溫度變化。依肉品處理與包裝方式的不同,一般冷凍肉的保存期限可能短至3個月、長至1年。為防止風味流失,生肉(非真空包裝)冷凍2至3周內、熟肉冷凍1個月內食用更佳。
基本上相同,皆應盡速冷藏、冷凍或料理,並根據預計食用的時間,選擇合適的保存方式。
冷凍肉建議直接放冷凍保存,除非當天或隔天便會使用,才放置冷藏解凍。冷藏肉及溫體肉買回家後應冷藏保存,並於2天內烹調食用,若預計2天內不會食用,則建議放冷凍保存,但仍應盡速食用完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