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化的養豬與過去鄉村式的養豬方式已大有不同,從過去完整一條龍的服務模式轉變為現代專業分工。
早期養豬是農村經濟的一部分,家家戶戶在後院以農村剩食餵養,等到年末將豬隻售出換取收入,因此並沒有統一的飼育標準。現代化養豬產業的發展初期,則採取一貫化的生產模式,豬的一生從出生到成熟皆在同一農場完成。隨著專業分工,現今養豬業者則是採取企業化經營分段飼養的模式,從配種、分娩、保育、生長、肥育、屠宰都由高度專業化的組織執行,且使用多地異地、批次生產的模式,將母豬、仔豬與成長豬分開飼養,對豬群的不同成長階段進行更專業的管理,大幅降低疾病交叉感染的風險。
以臺灣繁殖的母豬來說,每年能生1.8至2.5胎、每胎懷孕約需114天,每胎平均大約能生10至13隻仔豬。
仔豬出生時僅有1公斤多,比剛出生的嬰兒低上許多,但一般只要飼養6至7個月後就超過100公斤,成長速度驚人。而歐洲養豬大國丹麥育種的母豬每年平均生產2.5胎、每胎能生育超過20頭仔豬,但母豬僅有16個乳頭,若是生超過就得另尋奶媽了。
可以。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(以下簡稱農委會)2022年底統計,全國有5,991家養豬場,養豬頭數為531.6萬頭,與2012年相比,僅減少約13%,然而養豬戶卻減少約35%,因當中退場的多為小型豬場。這些小型豬場多陷入缺乏經費或發展受限的困境,後續可能由大型企業所收購,以契約化方式合作,由大型企業投入現代化豬舍、新興經營管理技術及資金,委託原小型豬場飼養豬隻,此種企業化與規模化的經營方式帶動產業整合及升級。
智慧養豬指應用自動化設備、大數據分析、物聯網及人工智慧等技術,提升豬舍環境及管理效率。
近年因人工智慧、物聯網與數位設備的普及,豬隻飼育端開始導入智慧養豬,藉由建構智慧化豬舍,運用數位身分識別、影像識別、聲音識別、數據分析等新技術,監控豬舍裡的溫濕度、硫化氫、氨氣等環境因子,若發現異常狀況便自動啟動水簾、風扇、保溫燈等設備,協助業者進行管理,提升豬舍環境。
根據糧食供需年報統計,2021年臺灣平均每人食用35.4公斤的豬肉,在肉品中僅次於雞肉(雞肉消費量從2019年開始超過豬肉)。
隨著養豬產業的現代化發展,飼育、屠宰、分切與販售方式皆不同以往,因此在傳統市場與超市賣場可見的豬肉溫層、型態及部位也有所差異。
在傳統市場的攤販所供應的豬肉為溫體肉。攤商通常直接向屠宰場購買經屠宰的豬屠體,再經庖丁解「豬」的方式進行肢解,依消費者需求供應客製化帶骨、帶皮、絞碎等產品型態,所以可能出現豬頭、豬油、豬皮等較少見的產品部位。
一般超市、賣場的肉品由分切廠以標準機械化的作業方式進行精確分切,並全程冷鏈供應到店,提供冷藏或冷凍肉品。部分賣場為前店後廠的經營型式,前端販售商品、後端為製造工廠,可將運送至賣場的大分切部位肉,在店進行小分切及包裝,甚至提供代客料理服務。另外,若至肉品專賣店購買冷藏、冷凍肉品,則有客製化分切服務,可依消費者需求供應部位肉。
動物的肌肉經過僵直以及解僵的過程後,才成為我們入口的肉品。
豬隻在屠宰後,肌肉因缺乏血液提供氧氣、養分,會進行無氧呼吸而進入僵直狀態,大約24小時後,肌肉組織中的肌原纖維與結締組織會被肌肉中的蛋白分解酵素降解,此時肌肉會變得軟嫩並產生風味物質,這個過程為解僵,使原本緊縮的肌肉軟化成為我們所購買的肉品。